教育≠成绩!
热度 100已有 289 次阅读
|2021-1-11 22:27
|个人分类:教育心得
父母越早意识到:
“现在996、007的富士康拼多多员工,就是当年拼过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的“做题家”。
而今天习惯了靠熬夜做作业、抢时间刷课外班的孩子们,长大了也必然对过度加班、内卷竞争麻木。” 就越早清醒。
有一项北大的调查,3成北大学生厌学,4成觉得人生没有意义。这样的“空心病”背后是从小唯成绩论最大的副作用。------只知道优秀,但不知道优秀了要干嘛!
近代学校教育,是适用于工业化大生产的。因为需要有人看得懂说明书和规章制度,所以学校也都在像流水线一样培养“螺丝钉”。
这些年全球都在教改,但“普适化、标准化”的内核,在当下竞争过度的大环境里,总是显得两张皮。嘴上说着多元评价,实际还是唯成绩和升学论。
就像我们的社会,嘴上说着人生幸福的概念各不相同,到最后还是看KPI。唯结果论,在商业上和社会上,是高效的,但系统的高效就牺牲了个人的高效。
背后的问题是: 为了KPI,孩子花了更多的时间,获得了更低的学习回报。(在同样“优秀”的标准下,我们的课外学习时间超了3倍之多!上海孩子平均一周校外13.8小时,芬兰4个小时)
父母要思考的问题,不是抱怨体制,责备教育。其实在系统的影响下,我们的教改力度并不小,但个体在任何时刻都是------身处系统,自我负责。
1. 除了100分,孩子是不是身心健康、情绪积极、丰富的社交、良好的家庭关系、有兴趣爱好、能解决自己面对的困难和问题、能有自己的追求和热爱?
2. 除了100分,孩子是不是在未来时代有偷不走抢不了的能力?
3. 除了100分,孩子是不是有自我管理、情绪处理、社交应对、创造想象的留白和底色?
…
真正的教育,而不是“驯化”,发生在学校和书本之外。
父母给孩子从小的留白、引导、示范、支持,就是除了成绩之外的“大脑肌肉记忆”,孩子从小习惯了自我负责、积极思考、乐观坚毅、有热爱有创造,他就不会在有朝一日面对困难的时候陷入“全然无力”,怀疑人生。
看看今天的我们,你热爱自己的人生了吗?
再看看你的孩子,他未来会热爱自己的生活吗?
别用低效的努力,去拼无效的成长。
别用空心的成绩,去过无力的人生。